2009/6/28

嘉義聲音計畫緣起

在這音樂mp3唾手可得的時代很多人宣稱音樂是生活的必需品但事實上有多少人真正仔細用心聆聽當耳朵被過多的音樂與噪音充盈多少人真正關心聲音的品質和背後的故事或文化意涵再回頭談談最基本的生活。蟲鳴鳥叫、淌淌河流、交談聲、電鈴、電話、開關門窗、垃圾車、踏步聲…生活中隨時都在「發聲」。從人來到世界被賦予生命開始耳朵就是第一個帶領我們認識世界的感官直到最後結束生命前耳朵也是最後一個脫離與世界聯繫的感官。但一般而言卻極少人重視聲音多以視覺印象描繪生活與事件思維歷程也是視覺主導的。試著打開一個介紹一地的網頁便一目瞭然會發現所有形容詞都是視覺取向無法從文字中得知一地的「音景」對一地所能聽見的聲音無所聞、亦無從想像。多可惜眼睛強調辨別區隔、分化殊異但聲音能教導我們聽見事物、自然的同一性並開啟廣大的想像空間[1]

然而經驗發現聲音、聆聽再教育的可能性極高唯有讓更多人了解聲音與聆聽的重要性嘉義聲音計畫方得見其未來。嘉義聲音計畫乃是嘉義縣政府文化處為建置「聲音資料庫」所做的準備過程除了著手開始蒐集紀錄地方之聲也同時希望通過本計畫聲音蒐集和記錄過程及成果可以增進地方民眾對生活週遭聲音的重視甚而對錄音聲音recorded sound的認識。

再從個人轉往地域、族群層次思維一個地方族群的聲音消逝速度比想像中快許多蒐集紀錄聲音迫在眉睫因為聲音隨時可能消逝。僅以97年度嘉義聲音蒐集紀錄計畫為例因空軍進佔東石鄉鰲鼓溼地的生態之音岌岌可危而老藝師的聲音與其以生命累積飽滿豐富的音樂資料若再不蒐集過幾年也將隨之而逝。嘉義縣乃是臺灣第一個以「地域」為單位進行聲音蒐集計畫的行政區事實上臺灣的專注於聲音田野紀錄的計畫少之又少聲音資料庫更是幾乎沒有。但望遠一點將視野定焦國際聲音蒐集計畫又不如此特別它已普遍發生在歐美國家甚至是鄰近的日本。不過好處在於得以借鏡且有國際串聯的機會。

現在要做到像猶太聲音資料庫Jewish Sound Archive發起人Alex Artov所言「我要保存聲音以反映消失的世代。」恐怕還不容易但確定而幸運的是我們已經開始。

[1] 參考《Why do Whales and Children Sing?—A Guide to Listening in Nature》David Dunn著19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